紧固件产业基地:小零件撬动大市场,创新引领新征程
在制造业的庞大版图中,紧固件虽小,却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被形象地誉为“工业之米”。从日常使用的电子产品、家具,到大型的建筑工程、航空航天设备,紧固件无处不在,支撑着现代工业的运转。近年来,紧固件产业基地发展迅猛,在市场需求增长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以邯郸市永年区为例,这里被誉为“中国紧固件之都”,是全国最大的紧固件生产销售集散地 。永年区紧固件产业集群是省级重点支持的10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之一,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紧固件产业集群”“全国百强市场”“河北省标准件产业名区”等荣誉称号 。2024年,永年区紧固件产业集群年产量达710万吨,产值超500亿元 ,成绩斐然。
永年区紧固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供应,到冷镦、热打、锻压、表面处理、产品包装,再到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等环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永年正在加快建设紧固件陆港和原材料基地、紧固件技术服务中心、紧固件创新创业中心“一基地两中心”,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研发、生产、调质、表面处理、检测、销售等全链条配套服务 。在市场辐射方面,永年建成了占地2000余亩、营业面积60余万平方米的五大销售市场,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县级以上城镇,区外销售网点达2.5万余家 。不仅如此,永年还在德国等13个国家设立办事处,产品出口100余个国家,自营进出口实绩企业达172家 。其物流网络也十分发达,有紧固件物流场站50余家,大型运输车辆5000余辆,物流从业人员2万余人,物流线路辐射全国几乎所有建制县,年货物吞吐量达2000万吨,高峰日货物吞吐量近10万吨 。产品种类更是齐全,可生产《紧固件国家标准目录》明确的所有12个大类、289个小类产品,同时还带动衍生出建筑配件、交通设施配件、工程预埋件、电力金具、异型件等各类钢铁制品,共3万多个规格型号 。
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永年区也走在了前列。全区紧固件企业中,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 ,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4家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3家 、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25家 ,先后研发天然气网带炉烟气氮氧化物治理、锌铝共渗、钛铬氮化物镀膜等共性技术30项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性能,还推动了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在绿色制造方面,永年区率先探索新模式。走进恒创环保科技高端紧固件产业园,可视化大屏实时监控废水处理、污染物排放等环保数据 。园区整合了全区4个大型表面处理中心和580家相关企业,引入全自动化生产线和分质废水处理系统,实现清洁生产 。与过去相比,如今废水达标排放,生产效率也提升了近30% 。在智能化生产上,河北喜力德五金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里,300台智能冷镦机高效运转,工人仅需监控参数 。该公司的钻尾丝销售额占国内市场的40%,畅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引进高端项目、建设智能工厂,永年区中高端产品占比跃升至80%,产品平均利润翻番,最高达每吨1000元 。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永年区积极举办各类展会。2025年4月21日,2025永年紧固件产业博览会盛大开幕,为期三天 。此次博览会吸引了200多家紧固件企业和十余个国家的采购商参展 ,共设置2个展馆、300个标准展位 。展品范围涵盖建筑紧固件、高强度紧固件、不锈钢紧固件等各类紧固件成品,以及线材、棒材等紧固件产业链相关产品,全方位展示了紧固件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技术和外贸精品 。作为2025外贸优品中华行的重要活动之一,永博会旨在为我国紧固件企业与全球紧固件买家搭建交流合作与精准对接的平台,促进紧固件产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除了展会,永年区还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助力企业发展。2024年,永年区政府办和辖区各金融机构围绕紧固件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四个积极、四个持续”,为紧固件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积极向上对接,为企业争取信贷政策,如省中行针对紧固件企业信用贷款个人额度提升了50%,公司额度提升了233%,年利率降低至2.85% ;河北银行推出“紧固件集群产业贷”,为优质小微企业发放流动性贷款共计30亿元 。积极搭建平台,提高企业融资质效,累计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41次、授信169.4亿元 。积极优化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引导金融机构选派人员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优化审批流程,成立信贷小分队 。积极创新产品,为企业输送金融“活水”,2024年辖区15家金融机构针对紧固件产业集群推出金融服务产品18种,向紧固件企业提供贷款133.55亿元,同比增长26.76% 。
永年区紧固件产业基地的发展,是中国紧固件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和技术创新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紧固件产业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新的征程 。未来,随着各行业对紧固件需求的进一步释放,以及技术创新的深入开展,紧固件产业有望在全球制造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