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再次成为全国两会期间热点话题,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聚焦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民权益保障以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领域建言献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让一线使用者或者农机合作社参与研发试验
沈燕芬
作为一名“90后”新农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立足基层实践,围绕“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农民权益保障”等角度,关注乡村振兴核心议题。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支持,保护种粮农户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沈燕芬聚焦种粮补贴机制优化,呼吁加大种粮补贴力度,建立种粮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在保障农民权益方面,沈燕芬留意到,当前我国农机保有量已达2亿台套,但是农机手老龄化、技能不足、保障缺失等问题突出。“农机是粮食生产的‘铁牛’,农机手是驾驭‘铁牛’的‘新农师’,只有让农机安全有保障、农机手有奔头,农业现代化才更有底气。”为此,她提出应建立普惠化农机保险体系,通过财政补贴与精准施策相结合的模式,从低覆盖到推行“普惠保险+精准补贴”模式强化农机安全保障,降低农户因事故致贫或返贫的风险。
同时,沈燕芬还建议设立专项政策,让一线使用者或者农机合作社可以参与研发试验工作,“如让农业大学或者农机研究院与农机合作社结对攻关,共同研发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小型农机具,助推广东农业加速变革。”
黄秀芬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亚北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秀芬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科学务实、催人奋进,她尤为关注“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以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两点内容。
她表示,这些年来,借助广东“12221”市场体系,粤北农产品交易基地正在打造粤湘赣三省交界农产品“出山过海”重要平台。“粤湘赣三省交汇处的韶关,打造了三省互通的仓储物流基地,建立食品加工车间,将市场仓储工厂和研发共享,希望能有更多企业入驻韶关,也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让农产品更快通往世界各地。”
“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加大AI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黄秀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有助于破解产业转型瓶颈,更将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动当地农产品向深加工延伸
刘炳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韶关南雄市坪田镇老龙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刘炳注意到,报告提到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调研中,刘炳发现农村的消防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消防救援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希望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和教育,同时加大消防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基层消防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全面提升综合救援能力。
报告还提到,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刘炳希望,接下来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方面提高中央财政投入补贴标准,放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的范围选取要求,支持扩大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为坚守粮食安全底线提供支撑。
此外,刘炳还提出,围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行动,推动当地农产品向深加工延伸,引进分拣包装生产线,开发农产品衍生品,打造村播孵化基地,培育10名乡土主播,通过“短视频+产地直供”的模式拓宽销路。
在生态治理方面,刘炳表示,将按季度评选“最美庭院”,将绿美村庄建设纳入村规民约,组建由老党员牵头的管护队伍。“通过‘脚底板踩实政策、手指间连通民心’,将2025年十大任务的‘任务书’转化为群众可感的‘幸福账’,让政策红利在田间地头生根结果,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作出新的贡献。”刘炳说。
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
陈奭荣
作为农业领域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江门台山市斗山镇绿稻农场场长陈奭荣十分关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议题。他表示,多年来广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出台了众多惠农强农政策,比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等项目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陈奭荣提出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实现“一田多收”。其中“稻鸭种养”等模式,通过“一田多收”显著提高农户收入。“这与中央一号文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目标高度契合。”
“我对广东农业发展的未来满怀期待。”陈奭荣表示,为了产业融合,延伸价值链条,他呼吁持续推进“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项目,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另外在绿色发展方面,他认为应该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利用广东的自然条件,发展“稻鸭种养”模式等生态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让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我将坚定信心,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动科技应用与绿色生产,助力政策在田间地头扎根,不断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百千万工程’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