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的先锋实践
在科技与工业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下,江浙沪地区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敏锐的创新嗅觉,成为无人车间发展的前沿阵地,正引领着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高效化大步迈进。
技术驱动,生产模式革新
在苏州,相城企业苏州寻迹智行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的移动机器人在无人车间里大显身手。它们具备高精度导航定位、高效运动控制与感知识别等核心技术,能实时分析设备状态、任务优先级及环境变化,动态生成最优路径,有效避免拥堵,降低空载率,将车间整体物流效率提升30%以上 。这些机器人“工友”的感知定位精度可达±2毫米,最大负载能达十余吨,还拥有自主纠偏、安全避障等功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生产等多个行业,助力企业构建高度自动化的无人车间物流体系。
位于张家港的菲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其1-BOX生产车间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AI等信息技术,120米长的生产线上配备35个机器人协同工作,关键生产工序自动化率达95%,质量自动化检测率100% 。车间内51种零件,以35秒为一个生产节拍,经过30道工序便可组装下线,仅需1名工作人员进行集成安装,自动化程度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同时,AI视像头1秒就能完成质量检测,将不合格零件“踢”出生产线。
产业升级,降本增效显著
正泰新能海宁总部四期年产8GW高效电池和12GW高效组件工厂,是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的重大项目。车间里,AGV智能送料车有序穿梭,精准为划焊一体机送料,每条生产线至少节省3名送料工 。相比之前,该工序人工减少了四分之三。目前车间单线产能相较于刚投产时又增加15%,达到2800 - 3000块单线单班的产出,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产品不仅畅销海外,还率先引入人工智能AI检测技能,在绿色供应链方面也成果斐然,有力推动了企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宁波大路汽车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扬州大学申请的“一种无人化的汽车遮阳板生产线及生产方法”专利,涵盖面料、外壳、热合等多个生产步骤,配备自动化设备,提升了生产速度,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为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的无人化提供了新范例,也将促使行业内其他企业加快智能化升级步伐。
政策扶持,生态逐渐完善
江浙沪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为无人车间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苏州高新区制定《苏州高新区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为区内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诊断咨询服务和生产要素数字化采集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打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堵点 。力争到2023年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嘉兴在全省率先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创新“技师 + 工程师”培养模式,设立数字技能实训基地,已开展数字技能培训4.6万人次,培育“数字工匠”2.6万人 。同时,嘉兴不少制造业企业也在不断完善内部数字技能人才培训机制,助力企业更好地向无人化生产迈进。
展望未来,潜力无限
随着5G、AI、物联网等技术的持续进步,江浙沪无人车间将朝着更加智能化、柔性化方向发展。未来,无人车间有望实现全流程自主决策与优化,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无人车间技术与经验交流将更加频繁,推动整个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并且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江浙沪无人车间相关技术与方案也将凭借领先优势,在全球制造业舞台上大放异彩,为中国制造业赢得更高的国际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