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企业创新突破,绿色转型与保供稳市双推进
在“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引领下,2025年一季度我国能源行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众多能源企业积极作为,在绿色转型、能源保供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绿色转型加速,新能源装机再创新高
华润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上市计划备受瞩目,深交所已受理其主板IPO申请,计划募资245亿元 。作为华润电力旗下投资、开发、运营和管理风力、太阳能发电站的唯一平台,截至2024年9月底,公司总资产规模达1938.1亿元,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2820.69万千瓦,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项目占全国风、光发电市场份额的4.5%和0.86%,装机总量位列行业第四。高运营效率使其风力发电项目和光伏项目年利用小时数分别超行业均值10.5%和16.9% 。不过,随着装机量增长,电力消纳成为挑战,2024年公司弃风率为4.39%、弃光率为5.87%,且补贴退潮、电价下行等问题也考验着其后续经营。即便如此,华润新能源的上市计划仍彰显了新能源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以及行业向绿色能源转型的坚定步伐。
中国华电同样在绿色发展上大步迈进,发电总装机达到2.4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56.2% 。公司聚焦“两重”“两新”优化电源结构,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力做大可再生能源增量规模,不断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助力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
能源保供有力,科技赋能保障稳定供应
在能源保供的关键任务中,众多能源央企勇挑重担。国家能源集团在2024 - 2025年供暖季期间,克服矿井停产减产、恶劣天气等困难,自产煤量连续42个月保持5000万吨高位水平,疆煤出区实现月均200万吨目标 。旗下神东补连塔煤矿综采三队队长郭志有表示,保供期间每多割一刀煤,就能满足沿海电厂一台67万千瓦机组多运行8小时。中煤平朔集团东露天矿在零下25度的严寒中,上百台重型装备在智能集控中心调度下全力生产,12月平均日出煤7万余吨,单日最高原煤产量超9万吨 。
国家电网在电力保供中大力运用科技手段。在四川甘孜海拔3000多米的二郎山重冰区,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运维人员利用无人机、测风仪等设备监测覆冰情况 ;在凉山州,电力工人远程操控除冰机器人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覆冰架空地线进行除冰,15分钟即可消除隐患,大幅提升除冰的便捷性与安全性。国网湖北电力实施电网数智化提升工程,创新利用AI技术,让电网调度、运维更加高效。
技术创新涌现,民营企业崭露头角
能源行业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民营企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远景能源成为全球第一家实现滑动轴承自研自制和批量化应用的风电整机商,500台机组批量化搭载滑动轴承零失效,有力支撑风机大型化发展 ;瑞麟氢能自主研发的超级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是国内首个碱性光伏离网制氢成功运行的典范,已获得欧盟认证;氢致能源的抗腐蚀电解槽技术使海水制氢设备寿命突破3万小时,为全球首个200MW级海上氢能平台落地奠定技术基础。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我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中民营企业约占60%,光伏设备制造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民营企业成为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头部企业。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推动民营企业将营收的5% - 8%投入核心技术攻关,依托“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等机制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将前沿技术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8个月,专利转化率较3年前提升近40% 。
一季度能源企业的出色表现,为我国能源保供、绿色转型和技术创新注入强大动力。未来,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能源企业将继续在绿色低碳、高效安全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